纳西语“创美森厄”即纳西火把节。纳西语“创美”即农历六月,“森”为结束,“厄”为消灾、驱走的意思。纳西族的火把节历史悠久,最初起源于借助火把抵制各种天灾的火崇拜。
据纳西族《创世纪》记载,天女衬红褒白最先许给天神舅父之子可罗可兴,但衬红褒白和人类始祖崇仁丽恩在天地交接处一棵梅花树下相逢相爱,经受住天神百般考验后成婚,火把引路回到人间。可罗可兴怀恨在心,时不时向人间施放暴雨、冰雹等天灾。农历六月二十五至二十七这人三天,人们点燃熊熊火把顶住各种天灾,祭祖,祈愿风调雨顺、人间太平。
纳西族用柴禾包松明芯,捆成三至七节,上插青竹枝、香柏枝、火把花和海棠果作装饰。做好点燃后,由家中大人领着家人在宅院和屋内除秽,然后在院内或大门口举行安插仪式。大门口火把都要点燃三天晚上,指引祖先回来的路。游行用的火把一般都是小火把,捆扎好后中间插一根手柄,人们手持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大街小巷、村道田埂间,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间地角。远处望去,火龙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动人。最后青年男女会聚广场,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们围成一圈,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当天还要把端午祭祖时给少年儿童手腕上系的五彩丝线辟邪手带在火把里烧掉,祈求健康顺利。
泸沽湖畔纳西族摩梭人关于火有一个类似古希腊神话的动人的传说:远古时候,人类没有火种可以取暖和照明,女英雄英古咪明知必死,毅然从天庭求取回火种,在带火种离开天庭回人间时,果然周身起火燃烧,跌落在剌塔山,遂与山体一道成为烈焰火种,人间从此有了取暖、照明和煮食的火种。摩梭人永远纪念这位给人间带来光明和温暖的英雄女始祖。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普米、傈僳、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