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动态

【涂静】丽江金山的民族互嵌研究

作者:涂静    来源:纳西话賨    发布时间:2024-04-29    访问量:33966


微信图片_20240429111838.png

摘要:互嵌式民族关系是互嵌式民族社区形成的社会基础,互嵌式民族社区又是互嵌式民族关系调适的重要场域。丽江金山多民族社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和谐稳定的民族互嵌关系,在现代社区治理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民族互嵌社区。本文从社会共生、利益保障、协作共治和情感联结四个方面,探讨金山互嵌式民族关系和互嵌式民族社区治理协同发展机制。


关键词:金山;互嵌式民族关系;互嵌式民族社区;协同发展机制


民族互嵌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客观事实和实践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交往和交流空前频繁,新的民族关系格局逐渐形成。一方面,民族互嵌作为政策话语在国家治理层面成为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指导方针之一,中央的各项民族工作会议和民族政策中多次提出要“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另一方面,民族互嵌作为学术话语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成为了新时代民族研究的重要选题之一,学者们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对互嵌式民族社区、互嵌式民族关系、互嵌式民族结构等进行了研究。互嵌式民族关系是互嵌式民族社区形成的社会基础,互嵌式民族社区又是互嵌式民族关系调适的重要场域。探讨互嵌式民族关系构建与互嵌式民族社区治理协同机制,既能拓宽民族互嵌研究的理论视野,又能在实践中探寻民族工作和社区治理的基层解法。本研究选取的案例点是丽江金山多民族社区,具有良好的民族互嵌基础,又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区过渡的发展阶段,为互嵌式民族关系构建与互嵌式民族社区治理提供了讨论研究的空间。

微信图片_20240429111846.jpg


一、金山互嵌式民族关系形成基础

金山乡于2014年1月撤销,分设为金山、开南、文化三个街道,金山街道位于丽江市古城区,地处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东南部,辖区总面积57平方公里,下辖金山、新团、东元、金西4个社区56个居民小组,人口主要以白族和纳西族为主。


(一)金山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变迁

丽江坝子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金山位于丽江坝子的东南部,大理鹤庆的北部,这一带曾经是浅海和沼泽。明末清初,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一方面为了开疆拓土,增强域内的给养能力;另一方面为了缓解下游鹤庆的洪涝灾害,减轻抗洪排涝的经济负担,所以对金山南端的观音峡进行人工挖掘。此后,金山地区的水位不断下降,呈现出大片可耕种的地貌,丽江本土的一部分纳西族迁居到金山进行农业开垦。清朝雍正年间丽江改土归流,鹤庆府改设州归丽江管辖,鹤庆人稠地少,城北饱受洪涝灾害之苦,一部分无地或少地的白族居民迁居到丽江金山地区,迁入约200-500人,共有18个村寨。这些白族居民与当地的纳西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金山的两个主体民族。

截至2022年12月,金山社区共有14880人,分属24个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白族7323人,占49.2%,其次是纳西族5598人,占37.6%,汉族有1562人,占10.5%,其他彝族、傈僳族、普米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总计397人,占2.7%。金山多民族分布的格局受到历史原因、政治性移民、族际通婚、人口自然迁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作为金山的两个主体民族,纳西族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白族进取借鉴、创新发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式民族关系,成为了丽江民族团结的典范。

(二)金山互嵌式民族关系形成的物质基础

互嵌式民族关系是指不同的民族成员在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相互交结、彼此融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诸多的镶嵌性与共同性特点[1]。丽江金山长久以来形成的各民族居住格局、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为互嵌式民族关系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1.居住格局互嵌

明清时期,从鹤庆城北迁入的白族移民,在金山建立了18个白族村落,这些村落的选址和分布呈现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多个村落由同宗族的村民组成,村落以姓氏命名,如杨家登、寸家登;二是村落总体呈现围绕坝心的环状分布[2],人口较多的宗族优选农耕条件较好的坝心位置建村,人口较少的宗族或姓氏零散的村民分布于坝区的外缘。丽江本地的纳西族因村落搬迁、经商、通婚等原因也逐渐进入金山,或建立起纳西族村落,或融入到白族村落中,汉族和其他零星的少数民族也陆续迁入金山,整个金山呈现出白族和纳西族交错杂居,其他民族零星分布的格局。

2.经济生产互嵌

金山各民族在经济生产方面相互影响与融合。一是商贸互市。清代的府城(今丽江大研古城)为当时丽江四大集市之一,金山各民族经常到集市进行商品贸易和物资交流,互通有无。二是技术互学。金山白族多能工巧匠,纳西族的很多民居、牌坊、寺庙都是白族工匠建设的,而纳西族的粗犷古朴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白族传统的精巧规整、精雕细琢的风格[3]。三是生产互助。金山地区人均耕种面积较大,为了解决农忙时劳动力不足的情况,金山的各民族会根据农作物的成熟情况和水源灌溉条件集体互帮互助开展农事。

3.生活方式互嵌

山各民族在生活方式上相互影响和借鉴。在服饰方面,纳西族和白族女性的服饰有相似长衫、斜襟马褂和及膝围腰,布料也以较厚重的棉布和毛呢为主,这是受到坝区气候和农耕生产方式的影响,具有御寒和方便劳作的实用功能;在饮食方面,金山各族人民在本民族的饮食习惯中融入了其他民族的特色,白族的乳扇、纳西族的米灌肠、藏族的酥油茶都是金山地区人们日常饭桌上常见的饮食;建筑方面,白族土木和砖木结构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建筑样式深深地影响了纳西族民居的风格。

(三)金山互嵌式民族关系形成的精神基础

民族互嵌不仅是社区场域中的混居,更是以情感纽带为中心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金山不同民族在广泛深入地交流、互动和合作中,彼此形成相互包容的心态、团结友爱的情感和守望相助的聚合力,实现各民族的共生共荣。

1.民族语言互嵌

金山民族语言互嵌是比较突出的文化现象,呈现出语言兼用,功能互补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普通话和丽江方言是各民族的通用语言;二是母语是各民族的族内交际语言;三是兼用语是各民族的族际交际语言。纳西语属于区域优势语言,金山的白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为了能够更好地融入纳西族社会,满足本民族生产生活的需要,在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情况下普遍掌握纳西语。而部分与白族混居的纳西族也能够兼用白语进行交际。金山纳西族和白族兼用对方的民族语主要是在村落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自然习得的,能够根据交际对象、交际场合随意切换,形成了和谐的语言环境。

2.文化习俗互嵌

在节庆习俗方面,金山各民族都有和汉族大致相同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白族和纳西族相互影响和借鉴,也有大致相同的火把节、祭天、祭祖、祭五谷神和畜神等节庆和仪式。在丧葬习俗方面,如果村中有人去世,不论什么民族,全村老少都要参与到丧事中,每户不论民族和人口多少,至少派出1人协助办理丧葬流程。在价值观念方面,金山白族比起其他民族更能吃苦耐劳,对纳西族中普遍存在的“耻于经商”“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巨大冲击[4]

3.民间信仰互嵌

金山的震青山是丽江东面的一座标志性神山,也被称为东山。历史上纳西族把东山神作为山神和地域神来崇拜,而从鹤庆迁来的白族也把自己的本主信仰转移到东山神身上,修建了东山庙,两个民族的信仰合二为一。另外,金山的东山庙中供奉着白族本主“东山老爷”,白沙的北岳庙中供奉着纳西族的保护神“三多”。传说“东山老爷”和“三多”是好朋友,并且都出生于农历二月初八,因此二月初八既是白族的东山庙会,又是纳西族的三多节,两个民族的民众在这天都会到供奉对方保护神的庙宇中开展祭祀活动和庆祝活动。

微信图片_20240429112113.jpg


二、金山互嵌式民族社区形成的类型
金山社会在非农化、市场化和城镇化的冲击下,经济基础、组织结构和社会样态发生了剧烈变迁。2013年12月,丽江市撤销金山乡人民政府,设立金山街道办事处,这一行政改革标志着金山被纳入到城乡一体化治理格局中,向现代社会的城市化方向转型,互嵌式民族社区成为金山传统民族关系和现代社会发展有机融合的场域。从行政区划上来看,金山街道被划分为金山、新团、东元、金西4个社区,社区地理区域与民族互嵌的程度存在错位的情况,对街道和社区开展民族团结工作带来了异质化的挑战。民族互嵌社区反映的是各民族交错而居的空间分布格局上形成的各民族之间的情感关系状态,是“空间属性和精神属性”所共同“铸造”的共同体居住模式新样态[5]。本文结合实际,以民族互嵌性的空间关系和情感关系两个关键属性作为参照,按照学者杨鹍飞对互嵌式民族社区的划分方式,将金山民族互嵌社区分为四个基本类型:区隔型、接触型、融洽型和交融型[6]
(一)区隔型社区
区隔型社区是各民族在居住和活动空间上相分离和区隔,缺乏共同的交流活动和情感互动。金山比较典型的区隔型社区是2020年11月并入的金西社区,居民均为城镇人口。在生产方式上,与金山其他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区形成较大的差异;在居住方式上,以现代别墅和公寓为主的居住方式也和金山其他社区以农村庭院为主的居住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交流互动方面,朝九晚五的通勤时间和立体化、独立性的居住空间,为各民族交往交流设置了天然屏障。再加上社区居民没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和传统的礼法秩序,因此,尚未形成统一的社区共同体意识和情感。
(二)接触型社区
接触型社区是各民族没有明显的区域分隔,呈现杂居状态,但是缺乏深度的交流,情感上难以互通共融。例如,公租房小区丽惠公寓,四周被农田和农村庭院包围,小区周边超市、菜市场、幼儿园、广场、餐馆等配套设施比较齐全。密集的居住格局使得各民族在物质空间上相互嵌入的程度比较高,但是相互之间更多是接触性交往,没有深入的精神交流和情感互动。再如,以白族居民为主的新团社区下存仁居民小组,因新团水库建设而迁入6户汉族居民,虽然居住在同一区域内,但因为语言、习俗等差异,还没有完全融入到白族社会中。
(三)融洽型社区
融洽型社区是社区内不同的民族在居住空间上相对分离,但是相互理解、相互认可,有频繁互动和情感交流。比如,原住民比较单一的居民小组,以纳西族为主的团山、团上、团下、开元,以白族为主的五一、五二、上存仁、下存仁。这些居民小组虽然民族居住空间有区隔,但是长期以来在村际、家族、学校、社区中交往频繁,语言互通,文化互嵌,形成了比较统一的社区共同体意识和情感,在涉及利益的问题上,也能够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
(四)交融型社区
交融型社区是互嵌式民族社区的理想状态和奋斗目标。不同民族不分彼此相互杂居,具有丰富多彩的交往交流形式,几乎意识不到彼此的差异,拥有相似的价值观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共同遵守社区的秩序和规则。例如,纳西族和白族混居的永安、恩烈上、恩烈下等居民小组,各民族尊重对方的信仰和习俗,红事白事全村出动互帮互助,集体收入用于开展公共活动联络情感,具有统一的集体意识和深厚的民族情感。
以上的四种互嵌式民族社区类型,不仅反映了金山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过程中形成的民族互嵌的现实状况,更反映了互嵌式民族关系经历的相互区隔——接触磨合——互动接纳——信任嵌入的过程和规律,可以为推动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指引。

微信图片_20240429112116.jpg


三、互嵌式民族关系构建和互嵌式民族社区治理的协同机制

建立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新时代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路径。互嵌式民族关系是宏观层面“社会结构建设的目标方向,互嵌式民族社区治理是微观层面“社区环境建设的实践路径。在多民族社区中,互嵌式民族关系的构建和互嵌式民族社区治理的行动主体、实践内容、实现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重叠的,二者具有耦合关系。金山多民族社区虽然具备互嵌式民族关系的历史基础,但是由于社区区域划定、人口自由流动、现代产业兴起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关系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面临新的挑战;再加上金山属于传统乡村共同体向现代化城镇过渡的社区,社区治理兼具乡土性和现代性特征,面临新的困境。基于金山民族关系和社区治理的具体现实,通过建立社会共生、利益保障、协作共治和情感联结机制,能够为金山互嵌式民族关系和互嵌式民族社区治理协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社会共生机制
互嵌式民族关系构建和互嵌式民族社区治理首要的任务是消除主观认知和客观环境导致的疏离感和排斥性,积极培育平等一致的公共性和共同性,打造各民族和谐共生的环境。
1.合理规划社区空间布局,加强公共服务有效供给
政府在充分调查和做好规划的基础上,利用扶贫搬迁、城中村改造、新住宅小区建设、公租房租赁等恰当的时机,引导和实施多民族混杂居的布局,为金山各民族接触和交往提供客观条件。另外,结合不同类型互嵌式民族社区群众的需求,提供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例如,在传统民族混居社区建立民族文化广场、活动中心,在现代化住宅小区集中的社区实行网格化治理,拉近各民族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
2.培育社区多元社会组织,拓宽民族社会关系网络
金山传统的纳西族和白族村落很多是基于血缘和宗族联结成的共同体,形成了较为固化的内部秩序和交往半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封闭性和保守性。因此,要突破少数民族间主要基于血缘、地缘形成的“链式和“网络式的“内卷型关系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更加开放、多元的社会分类标准。例如,基于共同的志趣爱好、职业经历和社会活动等,以此通过持续的交往互动,强化民族间共同性和共通性的联结纽带[7]
3.挖掘整理地方性知识,深化民族共同体意识
金山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历史典故、文化传说、人物故事、谚语歌谣、口头文学艺术等,积累了丰富的民族经验和智慧,这些地方性知识对促进各民族和谐相处,促进团结与凝聚所具有的作用往往是外来的现代性知识无法替代的[8]。因此,应当深入挖掘整理这些地方性知识,以群众喜闻乐见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各民族深度的民族认知和理性的民族意识。
(二)利益保障机制
客观来说,互嵌式民族关系的形成是各民族利益驱动的结果,满足各民族的利益诉求是互嵌式民族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
1.加大以效用为目标的制度供给
互嵌式民族关系的构建和互嵌式民族社区治理需要根据各民族的利益诉求,以制度供给来细化组织管理架构,规范内部运作逻辑,创设价值规范体系,激发各民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结合金山多民族互嵌的特点,提供与社区群众的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相契合的正式制度供给;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提取和运用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非正式制度中的合理成分,为制度的落地实施提供降阻保障。
2.探索以民众为主体的发展模式
金山各族居民经济收入主要以建筑劳务输出和传统农业种植养殖为主,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经济发展的滞后势必会弱化各民族的社会认同加剧与其他群休的疏离感,不利千万嵌式民族关系的形成和互嵌式民族社区的建设。在社区发展过程中,应重视各族民众的主体地位,考虑社区集体和各族民众的长远利益,探索社区和乡村集体产业发展模式,严防社会资本的无序扩张,侵害民众的利益。
3.提供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
以各族民众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强社区服务机构建设,在综合考虑社区人口规模、民族互嵌程度、产业发展状况、民众生活需要等基础上,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养老、就医、就业、就学等基本权益保障;提供专业社会服务,整合民众的诉求和意见建议,实行社区服务项目化运行;加强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动员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中,通过项目制的形式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三)协作共治机制
互嵌式民族关系构建和互嵌式民族社区治理的协同发展需要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各族群众这三个主要的治理主体密切互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1.公权引导,加强政府部门的统筹规划
古城区政府和金山街道办事处作为民族工作的顶层设计者和社区治理的具体实践者,承担着推进民族互嵌的核心责任。对此,政府部门应当对金山的互嵌型民族关系和社区治理的现实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做好战略谋划,将基层党建、民族工作和社区治理有机结合,调整行政资源、环境资源、市场资源和文化资源,将分散于各领域的民族互嵌碎片化状态整合重组,形成统一的互嵌格局。
2.社会助力,依托社会组织的纽带作用
社会组织包括非营利性机构、民族文化协会、志愿者协会、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在促进互嵌式民族关系构建和互嵌式民族社区治理方面充当着政府和社区居民之间的桥梁。可以以组建行业协会、开展政校合作等方式,积极对社会组织进行培育和扶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到互嵌式民族关系和互嵌式民族社区的建设中来。
3.民众参与,激活各族民众的内生动力
社区要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增强民众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意识,鼓励广大民众积极投身到民族互嵌活动中;调动乡贤、老党员、退休干部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中,用自己的经验、威信和能力解决社区矛盾、营造和谐氛围、凝聚群众力量;培养一批能够掌握民族政策和多民族社区工作方法,了解地区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在当地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社区工作者。
(四)情感联结机制
情感互嵌是民族互嵌中的深层结构,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接纳、相互尊重,形成统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1.构建民族互嵌符号意义
构建互嵌式民族关系和打造互嵌式社区,需要具象的符号标识和抽象的符号意义来强化民众的共同体意识和情感。通过历史文献查阅、碑刻族谱收集、口述资料整理等方式,对金山多民族互嵌历史进行系统研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境下,建构民族历史文化符号的现代意义;用共同的民族记忆促进金山各民族相互认知和理解,强化情感联结,提升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
2.营造民族团结场景氛围
各民族情感的表达和互动,往往需要在特定的场景中通过语言、姿态、表情等体现出来。因此,需要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营造民族团结的氛围。东山庙会是金山各民族共聚共乐的民族团结盛会,政府部门应当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挖掘文化内涵、创新举办方式、提高办会质量、扩大影响规模,将东山庙会打造成为丽江乃至滇西北民族团结的盛会和品牌。
3.维系民族传统仪式互动
柯林斯认为,人们在互动仪式中的焦点关注与共享情绪会建立起高度的情感协调,其结果是产生成员之间的团结感,这种团结感实际上就是“情感能量[9]。金山多民族社区的传统文化不断淡出公众视野,但是纳西族和白族的建房、嫁娶、丧葬等仪式还保留着比较严格的规程,较好地维系着社区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应当关注传统仪式的现代价值,使其与现代社会的治理理念相融合,促进各民族的情感共融。

释:

①数据来源于丽江市古城区统计局。


参考文献:

[1]严庆.“互嵌”的机理与路径[J].民族论坛,2015,(11).10-13.

[2]杨世瑜,洪钟等.丽江金山白族文化概要[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5:120.

[3]杨文顺,木永跃.丽江白族纳西族历史文化概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86.

[4]和少英.纳西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53.

[5]高文勇,尹奎杰.民族互嵌社区精准治理:理论内涵·构成要素·保障条件[J].贵州民族研究,2021,(03):64-72.

[6]杨鹍飞.民族互嵌型社区:涵义、分类与研究展望[J].广西民族研究,2014,(05):17-24.

[7]张利国.城市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建设的行动逻辑与耦合机制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2):96-103.

[8]杨须爱.各民族交融汇聚史知识再生产的价值与路径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视角[J].民族研究,2021,(1):30-47.

[9]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61.


注:原文刊载于《普洱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

                            

【作者简介】涂静(1988-),女,纳西族,云南丽江人,硕士,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乡村振兴。





发表评论:

评论记录:

未查询到任何数据!

联系方式

座机电话:0888-5122377

联 系 人:13988892914(和女士)

邮箱:yushuizhai@163.com

联系方式

扫一扫、公众号

公 众 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