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纳西族生活在青海、甘肃一带,历经漫长的原始氏族社会时期,成员采集、狩猎所获集体分享,栖居山洞或草棚窝子。夏、商、周时期氏族间不断吞并逐渐形成几大部落,至秦以前,部落姻亲联盟的部落集团已形成,史称“羌”。大秦帝国崛起后向羌用兵,部落集团被打散,各自被迫向岷江、大渡河、雅砻江自北向南踏上漫漫迁徙之路。汉唐时期各部族逐渐在川西南汇拢,据守盐源、盐井一带“盐铁之利”,与汉朝、吐蕃发生过盐铁争夺的激烈冲突,藏族史诗《格沙尔王》有此史料记载。波冲部族于唐代南度金沙江建立越析诏(今大理宾川),后被南诏统一六诏,被迫又回溯到盐源一带与其他部族汇合。部分部族逐渐又结成部落集团向金沙江上游东西两岸和现在的丽江坝方向迁徙,如梅、禾、束、尤、熬等,各据永宁泸沽湖、迪庆香格里拉三坝、塔城、巨甸、罗波(石鼓)、宝山、打鼓(大具)、三赕(丽江)区域。元时归入中央王朝,纳西族各部落集团实现统一,结束“酋寨星列,互不统摄”的局面,社会结构迅速向家族方向发展。到明代,纳西族社会结构已经以家族和家庭并存,并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