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民歌

纳西民歌

作者:和华菊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3-04-11    访问量:7212

纳西歌舞

1、谷气

谷气多为“吟诵”,亦有抒情、咏叹之意。内容或为传统的爱情故事叙事长诗,或为即兴吟唱的苦歌、情歌。歌词多为五言句,以四句为一段。可独唱,亦可对唱。一般在田间、野外吟唱。节奏徐缓自由,类似散板。音域在六度之间,曲调随语言声调起伏变化,委婉含蓄、娓娓动人。属带引子(起兴)的二句式结构。曲调各地有所不同,“冷等儿谷气”多流行于西部金沙江沿岸,“沃哦谷气”流行于鲁甸、塔城等地,“鸣音谷气”流行于鸣音等地,“拉伯谷气”流行于宝山、奉科一带。解放后,用以歌唱家乡、讴歌生活、宣传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普知识等,打破了不能在家吟唱的限制。

2、喂默达

喂默达又叫“默达”,在喜庆、婚丧等场合均可唱(舞)。一般由一人领唱,众人相和,多为边舞边唱。舞时,男女分开围成两个弧形,舞者把右手搭在前者左肩上,左手下垂,全身随歌唱自然摆动,缓步徐行,每唱到乐句结束处,大家齐向前弯腰点头。歌词多为整齐的五言句,先唱后面三个字,然后再唱整句。旋律简短、质朴,结构为抑扬格起唱的一句式。曲调根据唱词内容的不同而赋予变化,悲歌悲愤,喜歌欢快。

3、喊谷魂

喊谷魂来源于东巴教祭祀仪式迎请沃美(掌管丰收的财神),纳西族叫“祭沃美”,祭沃美仪式中,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到祭祀的主人家,在火塘边的祭祀场前供上几穗大谷穗和劳动工具,供上香火和各种供品,细说沃美的功劳,歌颂沃美、欢庆丰收。有些地方的纳西族在准备扬场时,在场院摆好供品,点上香,人们一边从粮架上取谷捆,一边唱喊沃美的调子,请沃美到家里来。扬完场,把谷粒堆成一条长龙,在龙头前摆供上香以敬沃美。入夜,再把供品分给扬场者吃,据说这样能使沃美高兴,明年才会丰收。

4、送亲调(嫁女调)

送亲调又叫嫁女调,从母亲养女儿开始,唱到母亲如何含辛茹苦把女儿养大成人,女儿长大后如何帮衬家里做事,父母怎样的喜欢,如今许配别人,女儿要出嫁了。接着唱家里如何准备嫁妆:从拉萨买来氆氇,重庆买来白绸,昆明买来缎子、细瓷碗,大理买来丝线,碧江买来象牙,丽江买来丝绒。从各地买来银簪、纱帕、长袄、围腰、扎脚带、七星羊皮披肩、银镯头、玉戒指、银项链等嫁妆。然后吟唱如何忙忙碌碌准备婚礼大典:院子里扎起了彩棚,棚里挂上图画,画着吉样、美丽的孔雀、白鹤与雄鹰、马鹿与野驴、麂子与老虎、野鸡与雄鸡等;桌子上还摆着准备弹奏的古筝。院子里堆满了嫁妆。大典开始,招集男女亲友,十二样大菜,十二种瓜果点心,男客三千,女宾八百,十分热闹阔绰。在这隆重气氛中,举行了嫁女的仪式。女儿出嫁后到了婆家,要孝敬长者,爱护幼者,勤劳持家,做个贤惠的媳妇,人十村八寨的人都夸赞。殷殷叮嘱,委婉动人。

5、呀哈哩

呀哈哩是流行于香格里拉市三坝乡的纳西族民间歌舞。相传,古时候一条巨龙从三坝乡白水台的水源处拔地而起、蜿蜒曲折,腾云驾雾飞天而去,人们看到这样的气势非常壮观,于是众人排成一圈,按照神龙飞天的姿势编排了呀哈哩歌舞,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呀哈哩歌舞。唱时一般以五言诗歌的歌词为准,以一人领唱众人和唱的形式完成。舞时男女携手成圈,前后甩手臂,双脚交替上步跺地,以此循环往复。

6、犁牛调

犁牛调,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耕地时唱的歌。不知起源于什么年代,也不知从何人的口中先唱出来。也许,最先唱犁牛调的那个人,他就是那么无意识地张嘴一唱,四村八寨的男人们就听见了;四村八寨的男人们一唱,耕作的季节就到了。犁牛调不用人教,听着听着就会了,听着听着就刻在脑海里了。犁牛调其实就是几个简单的语气词加上牛的名字,然后穿插着“转弯”“调头”几个词语。在耕者的口中,犁牛调不是刻板的旋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模仿。犁牛调唱到哪里,土地就翻滚到哪里;土地翻滚到哪里,希望的种子就会跟随到哪里。到了播种的季节,都能听到一曲曲此起彼伏的犁牛调,都能看到农人们辛勤劳作的身影。那些唱犁牛调的男人,他们以天空为幕,以土地为舞台,以村庄和田野为背景,尽情舒展着自己的歌喉。那些平时不爱唱歌的人,当他拿起了犁铧,就仿佛拿起了属于自己的麦克风。歌声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悲怆,时而苍凉。从阴天唱到晴天,从日出唱到日落,在那些摄人心魄的声音里,能听出了人生在世悲欢,听出父辈心中的苦乐!

7、搭云桥

搭云桥纳西话叫做 “金筰祚”或“金佐措”,是纳西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歌舞之一,流行于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俄亚乡的纳西族民间。“搭云桥”相传产生于木氏土司崛起的年代,这一古老的歌舞形式源于纳西族先民在过着游牧生活的时候,白天人们在山上放牧时,看到云雾缭绕的山头而产生的歌舞,所以该歌舞至今还追忆沿袭着先民们原始的歌舞情景。整个歌与舞都充满着古老而质朴的生活气息,队形与其它舞蹈有别:舞者们左手叉腰,右手搭在前一人肩头,站成弧形边歌边舞,队首即为领唱兼领舞,由于歌词风趣、旋律活泼、动作轻快,所以一直没有被人们忘却。随着时代的嬗递,现在俄亚歌舞“搭云桥”已成为当地纳西族人民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的自娱性歌舞。“搭云桥”的主要内容为表现生活形式,歌唱美好生活,它是纳西族传统歌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歌舞时不受人数、男女限制。开场引领曲调气势磅礴,优美动听,舞蹈动作粗犷豪放,舞动时以独特的前后闪动和胯部及跺脚为主要动作,歌词言简意赅,动作简单易记,只要投身队伍,便可进入角色一同舞蹈。“搭云桥”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基础,其表现内容丰富,风貌独特,技艺精湛,个性强烈,被广大的纳西族群众所赞誉,在当地纳西族歌舞艺术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是当地纳西族在各种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

8、时本授

时本授即为情歌对唱,纳西语一般称为:“时授”“时本抗”“时本授”等,是纳西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所唱的一对歌曲调,是男女青年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往往是一个村寨里男青年与另一个村寨的女青年,两伙人对“时授”(情歌对唱)开始,后来就会发展到一对一的对唱。其内容大多是男女情话,所以一般只在上山砍柴放牧、下地劳作、节庆赶街等场合演唱,歌词多为即兴词句,采用夸张、比拟、起兴等修辞手法来抒发感情。

9、相会调

相会调不是指某一个调子或者某一个具体的作品,而是纳西族文学中同一类作品的总称。这类作品通篇采用象征手法,拟人喻物,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纳西族独自开辟出的一块艺术新天地。相会调的作品,大都取天地万物为素材,以相亲相悦为线索,在继承传统表现手法的基础上,把浪漫的想象和实实在在克服困难的精神结合在一起,热情地歌颂纳西族男女青年,为了争取婚姻自由和向往美好生活而进行的百折不挠的斗争。作品最后使一切真诚相爱的人都相聚相守。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相会三相会”,即《雪柏相会》、《鱼水相会》和《蜂花相会》,它们是相会调中的精华。除此以外,相会调还有若干种,其中《星星相会》、《孤鹰孤雁会》、《獐子嫩竹会》、《独花独叶会》是较好的作品。

①鱼水相会

在民间口头传唱中,将《雪柏相会》和《鱼水相会》一起唱,《雪柏相会》实际上是《鱼水相会》的前半部。讲述了:雪山上的柏叶被风吹落,柏叶与雪花相会;雪化为水,叶化为鱼,鱼水相偕而行。下山碰到三座岩,请剑川石匠把路打通;又過深谷,请樵哥帮助架木槽。来到玉湖,湖里有水獭,请猎人射死。冲出玉湖,又遇着叉鱼人、鱼鹰和水鸦,鱼水商量,用智脱险,流经龙泉海,到丽江萃文街。小鱼被打水磨豆腐的姑娘舀去,险些被煎煮;过河滩时,又险些晒死。经过这些磨难,跃过万字桥,跳出捕鱼网,游到关上坡。涉过淤泥、纵过河堤、入鹤庆长湖。这时“四面石岩阻”。鱼水商量,用水滴岩、鱼头撞岩,打通出路,来到洱海。鱼吸了洗丝的形水,生出金尾金翅,到达昆阳海。鱼又吸了考官洗观时的墨水,领生智能,便一直来到北京绿油海。水变云,鱼变龙,云龙直上天官。云又变明珠,明珠和龙相会不分开。《鱼水相会》是爱情和奋斗的新诗篇。在纳西族传统大调里,它的思想最富有特色,也最具有斗争精神。首先它不是描述通过斗争获得爱情,而是描述爱情在斗争中经受考验。其次它生动的表达了纳西人民坚韧不拔的民族个性,用行动表达出一个新的信念,只要活着,就一直斗争到胜利,这种斗争精神更能启迪人和鼓舞人。最后可以看到纳西族人民对于追求的理想,有了新的体验、新的思考,并付诸新的表达方式,同时也说明纳西族人民在心理上、文化上与中华民族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从玉龙雪山流出的小小的鱼与水,千里迢迢,不畏艰难,始终向往着美丽的北京绿油海,充分表现了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纳西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②《蜂花相会》

《蜂花相会》讲述了:北边三峰石岩上,营住着三窝蜂,当中有一只单蜂;南边三峰石岩上有三棵花,其中有朵单花。单蜂单花相望相思。三月起和风,单蜂飞出窝,过江去会花。单花用花杆花叶搭成彩花桥,让蜂儿沿桥来相会,为让花儿长得鲜,蜂儿衔土包花根,吸露润花心。但是冬天又下雪,夏天又淋雨,花儿会调落,相会难久长,于是请金匠打出金蜂,请缫丝姑娘编出银花,“金蜂会银花”永远不衰老,永远不离分。《蜂花相会》的主题,是描述永恒的爱情。它和《鱼水相会》一样,也表现了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向困难作斗争的精神。但这种追求和斗争,只是为了得到永恒的相会。和《鱼水相会》比较,它的主题思想略显单一,没有那样广泛的意义。《蜂花相会》在描述向困难作斗争方面,具体生动,富有特色。如写蜜蜂为了与花相会,在飞过重重高山之后,被一条大江阻隔着:金江宽又深,蜂儿小又轻,江水浪滔滔,想把蜂儿吞。风吹像宝剑,想把蜂儿穿。波浪旋旋转,蜂腰细如线,风浪如雷吼,想把蜂扭断。蜂儿虽然小,不怕北风紧,不怕风如剑,不怕大雨淋。不怕风浪大,不怕江面宽,蜂儿要会花,总是飞向前。这种面对大风大浪“总是飞向前”的斗争精神,是出自“蜂腰细如线”的小蜂儿,所以叫人更觉得可敬可爱。经过这番艰苦奋斗,蜂与花相会了。象征男青年的蜂和象征女青年的花,他们体会到了爱情的甜蜜和相会的可贵。但是,严冬一来,花却要调谢,这样,蜂与花又不能永久相会。长诗对蜂与花不能永久相会的痛苦心理,写得细致入微:冬天到来了,朔风吹来了,花朵会枯黄,蜂儿无力气,冬天到来了,寒霜降来了,每花会凋残,蜂儿无花赏。鲜艳好花儿,不能长开了,金黄小蜜蜂,不能高飞了。花儿自叹息,蜂儿自孤单,有情你与我,相会没办法。这种不能相会的痛苦,与已经相会过的甜蜜相对比,终于激起打金蜂编银花永不分离的愿望。这种愿望,在《蜂花相会》里表达得十分深沉而强烈,它是纳西族青年反抗封建婚姻,争取自由婚姻的曲折表达。

10、欢乐调

纳西语称“花华本”,是一组叙事长诗的统称。作品主要反映男女劳动与爱情,属欢乐类型的古典大调。代表作品是称为“三大欢乐调”的三部长诗:《猎歌》纳西语称“肯俄岔”,意为狗追鹿、放狗撵山,主人公是一对穷苦男女情人,女方凑钱替男方买狗、养狗、置办猎具,男方出猎到雪山,几经艰辛射得马鹿,双双到街上卖鹿茸、鹿心血,买回生活用品,共享快乐。《赶马》纳西语称“功卢”,作品从马的来历(神话)开篇,叙述女主人公筹银买马、养马、置办马具和赶马用物,送男主人公赶马去拉萨、永昌、普洱等地做生意,买回酥油、茶、丝绸等,情侣团圆。继又置办药材山货,双双赶马到大理、昆明,一直赶到京城去。《烧香》纳西语称“许记”,叙述男女主人公备办朝佛用品,去佛都拉萨祈求神佛保佑,然后双双回程。其他主要作品还有《金筝之歌》,纳西语称《轨道》,意为“伐筝制筝”,叙述男女主人公打制扁斧、备办羊毛毡、草帽,出门寻找制筝的樟木,到金沙江边,扎筏渡江,得樵哥指点,来到樟树林中,伐回樟木制筝,双双弹筝共乐,获得“永世不分离”的幸福。此外,还有《文考》、《武考》、是反映纳西子弟刻苦习文、勤练武艺、上京应试的内容;《筑城》《划船》、《放鹰》等,则主要描写劳动过程,展示筑城、划船、放鹰的技能与知识;《打牌》《掷骰》等,多反映娱乐情景。

11、苦情调

古典大调中侧重叙述苦情的一类作品的统称。代表作品有四部长诗《游悲》通译《殉情调》,叙述女主人公从小放羊,男主人公打猎谋生,二人在山上相逢,互诉包办婚姻、帮工、当兵等苦情,心心相通而相爱,但烧香问卜难于成双,遂备办竹笛、口弦等物,择吉日出逃到雪山殉情,进入理想天国“巫鲁游翠阁”(玉龙第三国),过上了“马鹿当耕牛,斑虎当坐骑”的自由生活。《逃到好地方》叙述一对相爱男女互诉苦情,男方提议殉情,女方则主张逃婚,后来男随女意,出逃去找好地方。翻山来到金沙江渡口,船夫阿德哥不让渡,双双在对岸砍柴人的帮助下,架溜索过江,来到自由天地,男耕女织,共创幸福。《牧羊调》,又称《牧歌》,纳西语称《鱼路补路》,叙述阿才哥帮富家放羊,两年不得工钱,一气之下把羊赶到深山去自立,战胜洪水、野火和饥饿。寂寞中思念情侣阿琚命,托乌鸦传信,阿琚命借口撒荞子,逃到山上,父母和丑恶汉上山来抢她,富家也来索羊群,都被一对情人设计吓跑,两人在山上过上了自由生活。《牧象姑娘》,纳西语称“崇路玛”,叙述被领主从战争中带回的牧象女,开荒养小象,男主人公替她打造铁锄种粮、领主派男方去猎珍禽异兽,双方惜别。小象长大了,男方又来替她盖房,爱情成熟。领主又派男方去服役,还派人来把大象抢走,牧象女悲愤欲绝。最后与男主人公双双逃到好地方,过上幸福生活。所有苦情调作品,都是叙述苦情控诉旧制度,同时突出靠斗争获得自由幸福,结尾都是昂扬的。

12习俗调

习俗调,是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饮食起居、婚丧大事等祭祝仪式结合在一起的,或诉古谱来历,或致祝福之意,或寄哀思之情,寓思想于教喻之中,赋形象于唱祝之内,是跟纳西族古老意识联系最密切的抒情叙事诗。习俗调数量很多,这是因为纳西族的礼仪习俗较繁多,一年四季都有祭祝活动,各种祭祝仪式几乎都有调子。比如,男女婚嫁有《请客调》;起房盖屋有《起房调》;播种催生有《播种调》、《催生调》。甚至犁田、割草、砍柴、招魂,举手拾扇,都有调子。这些习俗长调,生动反应了当时的纳西族生产生活。

13、挽歌

传统大调中的丧俗调,包括《孟布》《送丧调》)、《买寿卖寿》《三女卖马》等长诗。《孟布》长2500行,前半部叙万物起源、人类诞生,后半部叙述逝者辛劳一生和丧祭礼仪,表达哀悼之情。东巴经中记载为《孟咨》,包括三部分:抒情诗的《送丧挽歌》由“古谱歌”“丧礼歌、“吟老歌”“送丧歌”、“丧舞词”、“迎福歌”等六节组成,铺叙丧礼来历程序、生死常理,表达对逝者的感情,劝慰生者,哀而不伤。故事性的《养马卖马》《三女卖马》铺叙三个女贵族骑马游乐,不纺不织,转瞬而老,再思寻回青春而不能,只好丢鞍弃马而服老,说明年华不复返,人老是自然规律。故事性的《买寿卖寿》,纳西语称《库钦库寒》,叙述拉白地方望族富人吾阿哥,过了一辈子好日子,去金沙江边淘金时,照见自己的面容已见苍老,吃惊之余忽发奇想,到丽江、大理、昆明赶街,想把短寿岁卖掉,买回长的青春年华,可是处处碰壁,不禁悲伤而哭。但当他看到大海子会干,青柳会枯,感悟到天地万物都有盛衰的规矩,人亦如此,于是说了声“吾男既已老,就让老去吧!”,笑着转回来。整部《挽歌》就是用故事和道理层层劝慰,把老和死的现象作为普遍的自然规律来解说,以让逝者无憾,生者节哀,表现了纳西人民生死达观的思想和着眼于未来的人生态度,既有生动的艺术性,又有深刻的哲理。




发表评论:

评论记录:

未查询到任何数据!

联系方式

座机电话:0888-5122377

联 系 人:13988892914(和女士)

邮箱:yushuizhai@163.com

联系方式

扫一扫、公众号

公 众 号
返回顶部